城門水塘

新界中部
CENTRAL N.T.
無障礙
SHING MUN RESERVOIR
城門水塘無障礙行山
ENG
A A A

城門水塘位於新界中部,在大帽山、針山和草山諸峰環抱的城門谷內。清朝初年,明末將領李萬榮逃至香港,並在谷地興建用以抵抗清兵的城門寨,遂其後的城門村、城門河和城門水塘也以此為名。

城門水塘始建於1923年。當時原有八條客家村落座落此間,分別為老圍、白石窩、陂頭肚、石頭見、芙蓉山、南房(塘)、大陂瀝和河背瀝。為配合水塘的興建,八村的村民被遷徙至錦田及魚角等地。1936年水塘落成,其時正值英皇登基25年,故當時水塘曾改稱「銀禧水塘」。現時在水塘主壩之側,仍有一座石碑紀念相關歷史。

城門水塘是香港首個開闢作郊遊及設置燒烤設施的地區,其所在的城門郊野公園也是香港首批劃定的郊野公園之一。水塘塘畔廣植白千層,在塘水滿溢時,白千層倒影處處,吸引不少遊人前來遊覽。

城門水塘雖有一道環塘的林務車道,但大部分路段的斜度甚高。輪椅使用者如欲到此遊覽,可選擇由城門道至水塘主壩的平坦路段,或水塘西岸一段斜度相對較高的林務車道。

路線

城門道 蝴蝶園 白千層林道 蝴蝶園 城門道





需時2 hrs
長度4 km
路面水泥車道
難度
景觀
無障礙度

行程

由城門道小巴站左轉,沿車道上升(斜道約9度,即1:6),在第二個分岔口右轉繼續攀升(斜道約9度,即1:6)。經過蝴蝶園後,續下降斜道(斜道約7度,即1:8)至白千層林道。最後沿路折返。

林道的閘口或會給鎖上,但可從行人道繞過
林道的閘口或會給鎖上,但可從行人道繞過
蔥郁
蔥郁
轉入畔塘徑前的無障礙通道
轉入畔塘徑前的無障礙通道
沿車道微微上升
沿車道微微上升
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
塘畔
塘畔
白千層夾道
白千層夾道
樹影
樹影
塘畔
塘畔
彌猴
彌猴
提著輪椅下來
提著輪椅下來
設施

下車處和無障礙洗手間

上落斜道
上落斜道
小食亭側的無障礙洗手間
小食亭側的無障礙洗手間
洗手間內部
洗手間內部

交通
起點
的士 - -
小巴 82 號
(只適合可稍作步行或攜同可摺合輛椅的人士)
荃灣(兆和街) - 城門水塘
(城門水塘下車)
20 min
巴士 32 . 36 . 40X . 46X .
47X . 48X . 73X . 278X 號
(以上路線均設低地台巴士。在可風中學下車後需再沿城門道上行至起點。
請留意此路段不設無障礙的行人道,車道的斜度甚高,車輛頻繁往來。)
各區 - 各區
(可風中學下車)
-
終點
同上
城門道的下車處可供較大型車輛暫時停泊
城門道的下車處可供較大型車輛暫時停泊

補給無補給點
退出無退出點
注意
使用者簡評

手動輪椅使用者母親Amy:如有同伴相行的話,上下斜坡會安全點。路線確實不是平坦容易,但有著支持和鼓勵,是值得一遊的!

總結

路線全程為車道,部分是略斜的上落路段,需有人從旁協助,而起點處的閘口或會被鎖上而不能通行。沿途會經過綠意盎然的林蔭車道,最後抵達兩旁長滿高直白千層的林道。

後感

想要製作無障礙郊遊路線已有好一段日子。年初曾向社福機構查詢有關事宜,卻一直未獲回覆。期間接獲一位不相識的網友電郵,查詢適合輪椅使用者的郊遊路線,於是冒昧建議同遊,希望多了解他們這方面的需要。

到了城門水塘,跟曾聯絡的Amy首次見面。她們一家四口從加拿大回港辦事,兼作短遊。她的兒子Timothy行動不便,雖可行走一點梯級,但長途則要以輪椅代步。由於是初次試行,本打算行走簡單而平順的車道至水塘主壩,但Amy說她以往跟Tim到外地也是推著輪椅上上落落,而且也想到訪謝安琪拍攝音樂錄影帶的取景地,於是我們便改變主意,往另一面走,通過閘口,沿林道往白千層林道去。

Amy帶著Tim走過梯級,我剛好不用上鏡:P
Amy帶著Tim走過梯級,我剛好不用上鏡:P

我跟她們說城門水塘最多猴子,還笑說一定見得著。豈知過了半天,竟是蹤影未見。心想你們這麼躲起來,如何是待客之道?哈哈。我們一面推著輪椅,一面傾談,不覺已近目的地。經過兩旁的白千層,慢慢的下降水泥級,走到塘邊。我已算不清來過這裡多少次了,但就這樣的親近一下城門水塘,卻感到好像完成了點甚麼。大概是我本想只帶她們走最平坦、路程最短和最安全的路,沒想過如此推著輪椅升升降降,故能來到此處,連自己也覺得有點意外。其實走遠一點,爬坡下坡,多花一點力氣,多作嘗試,又有何不可?即使身體有限制,又何需局限自己的目光呢?

Amy一家
Amy一家

在回程路上,總算在樹上發現了兩隻馬騮精,讓我吁了口氣。走回士多的閘口,竟見閘口的欄柵已給人鎖上。由於閘旁沒有設輪椅通道,只得著Timothy站起來繞過閘口。可能當局也沒料過會有輪椅使用者往這邊走吧。

這次的路線試行,確實給了我不少動力去撰寫這個小專題。希望她們下次回港時,我已發掘更多無障礙路線,可以帶她們一家到別的地方去郊遊。

每次試行路線時,都會把途中遇上的「障礙」記錄下來,後來也建立了渠道向政府部門反映,希望可改善有關設施。2018年10月7日經過上述閘口,發現閘口旁的行人道已給擴闊,並增設了上落斜道。雖然工程看來有點粗糙,但已可大大方便了一眾行動不便的人士。

參考
  1. 饒久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 新界》。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
  2. 漁農自然護理署:《群山覽翠》。郊野公園之友會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6
  3. 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叁十年》。郊野公園之友會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7
地圖
日期2017/03/15
更新20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