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古道工作假期

2018/02/13

A A A

上個月跟幾位朋友跑去台灣,參加千里步道協會主辦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由於活動的名額有限,反應也熱烈,故需通過審核才能參加。報名時除了個人資料外,還要提供旅行經驗、體力勞動經驗、參加活動的原因,以及有助於參與此次活動的條件等資料。難得獲女友簽發「許可証」,實在不容有失,於是認真的逐一細填。乍看之下,倒像是沒選我的話是他們的損失一樣。

這次工作假期的目標是為屏東縣的大武部落修復一段古道。對一般香港人來說,專程坐飛機去台灣,還要自費當修路義工,實在有違「常理」。其實這三天兩夜的工作假期,除了步道的戶外實作外,還安排了一節較深度的當地人文神話導賞、一堂有關手作步道的解說課和半天的手工藝製作活動。不算上機票,活動費用已包含了交通、食宿、領隊、導賞和課堂等費用(部分費用由計劃補貼),相當划算。

第二天的古道修築工作是我此行的主菜。古道總是給我一份難以言喻的親切感,能學習當地的傳統古法親手實作,更是難得。這條古道原是大武部落魯凱族人昔時狩獵和耕作時行走的步道。從前族人要是成功獵得黑熊、山豬或山羌(鹿科動物)等動物,便會大喊向部落報信,召喚族人前來合力把獵物抬回部落,而大喊的次數也代表獵獲動物的種類,譬如山豬是叫五聲,水鹿則是叫四聲。這條古道不單具備傳統民俗意義,同時也是通往舊部落的主要途徑。但自從部落遷徙至現址後,古道已日久失修,部分也給山泥沖毀,故當地人亟欲重修古道,好讓族人重返舊部落。

手作步道重視環境倫理,提倡就地取材,故在修路前必先在當地覓得合適材料修路。採石是件苦差,我組女士居多,壯丁難求,我只好勉為其難充當搬運工人,隨當地義工走到一幅崩璧附近尋覓石頭。採掘期間,我發現部分岩石在施加壓力下便即崩解。原來這裡的石頭有分公母,母的質地脆弱,容易碎裂;公的較堅硬,較適合當石階。石頭的材質不一樣,造階梯的方法也自不同:當地的石頭一般較單薄,一級石階需由數塊石片堆砌而成。在選定了石塊的擺放角度與踏足的平面後,需在地上挖掘一個跟石塊大小與形狀匹配的凹槽,從下而上的逐級鋪設。級與級之間的石塊必須互相重疊,藉此增加整體的承托力與穩固度。最後再塞進一些小石塊以填補餘下空隙。

如此忙了一整天,我們僅修復了一段十來米長的古道,當中不少重要的工序還是要依靠族人的協助和指導下完成。雖然不知族人何時方能修好古道重回舊部落尋根,惟這工作假期的意義不單在於為部落修路,同時也為加深參加者對部落文化的認識及對自身土地的認同感。

當天的古謠晚會,族人為我們準備了豐富的原住民料理,還穿上傳統服裝唱跳傳統歌舞。我們幾個香港人老遠來到台灣,自也有不同「待遇」——晚會加插了一個特備節目,讓我們以廣東話獻唱一曲。

東川部落的樹屋
古法建屋
當地的人文神話
夜幕低垂
砌石駁坎
我組的組長——正元大哥
在獵人古道上聽講解
缺水的萬年松捲曲成一團
小心走過大崩璧
原住民教導如何修路
我組協助修繕的路段
翌日轉晴
寧靜的早上
離去前在古仁人橋上觀隘寮北溪

[本文刊於香港01週報第98期《山臨城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