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

候鳥


A A A

跨過了閘門,我們踏上浮橋,再沿著木製步道穿越數米高的紅樹林,來到這日的目的地——米埔內后海灣的濕地。

透過觀鳥屋的窗框,面前的內灣是一片廣闊泥灘。觀察水鳥需要配合潮汐,水漲之時,在淺灘覓食的水鳥會逐漸靠近岸邊,更易於觀察。此際水鳥仍待在遠處,只能依賴望遠鏡遠遠觀察,然而跟前的泥灘上卻是生機處處。這邊廂橘紅色的招潮蟹爬出地洞,提起巨螯驅趕敵人;那邊廂一條條粗大的彈塗魚不時豎起背鰭,張開大嘴與同類爭奪地盤,有時候又會扭腰高高躍起,以吸引異性。對牠們來說,求偶繁殖實在刻不容緩,因為下一刻,說不定已成為水鳥的腹中物了。

在禁區內的浮橋
米埔擁有全港最大片的紅樹林,共錄得七個品種的真紅樹
觀鳥屋內的觀鳥人士需保持安靜
泥灘上的招潮蟹
泥蟹
大彈塗魚的體型比彈塗魚大,身上的藍點是其特徵之一
大彈塗魚不時高高躍起,清楚露出背鰭

由於時間尚早,我們走到另一所觀鳥屋碰碰運氣。甫進屋內,已見一隻黑臉琵鷺在泥灘不遠處覓食。黑臉琵鷺的外型出眾,臉黑黑,身白白的,長嘴有如湯匙,連我這「生態菜鳥」都能把牠認出來。只見牠步步趨前,毫不猶豫地把長嘴在水中左揮一下,右挑一下,似乎每一次都有不少收穫。

泥灘上,其他水鳥也開始逐漸移近。當中有黃鶺鴒、黑尾塍鷸,還有好幾種鷸科的水鳥(當然得靠同行的生態調查員辨認啦)。學習觀賞涉禽,必然會聽見「鷸」、「鷸」聲(是成語「鷸蚌相爭」的「鷸」啦!)。鷸科屬小型水鳥,常於淺水區或泥灘覓食。由於種類繁多,部分的外觀也很相似,辨認時的確叫人頭昏腦脹。不過,從牠們的名稱中,也可大致得悉牠們的特徵,例如大、中、小杓鷸(「杓」是舀東西的器具,這裡指嘴巴的形狀)、反嘴鷸、小青腳鷸、磯鷸、白腰杓鷸和黑翅長腳鷸等,都可從中略知這些品種的外型和身體部位的色澤。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捕食時會把長喙在水中橫掃,叼起水中的食物
南韓、北韓和中國遼寧省是黑臉琵鷺的繁殖地;而米埔濕地則是牠們第二最大的渡冬地,僅次於台南的曾文溪口濕地
在踱步的中杓鷸
磯鷸在行走時頭部和尾部不斷的擺動
左面兩隻是反嘴鷸,牠們會利用嘴巴在泥中挑出昆蟲及軟體動物
鐵咀沙鴴
黃鶺鴒是常見的冬候鳥

這群冬候鳥(在本地渡冬的鳥類)和遷徙鳥(在本地短暫補給的過境鳥類)中,不乏瀕危的鳥類。牠們每年都會循遷徙航道飛行,往返繁殖地及越冬地。全球共有九條遷徙鳥飛行航道,而香港正位處東亞—澳大利西亞飛行路線上。米埔一帶的魚塘、基圍、泥灘、蘆葦叢,淡水池塘和紅樹林的濕地生境,都是這些鳥類的重要補給站及休息點之一。

除了冬候鳥和遷徙鳥外,還看見一眾留鳥(整年在本地逗留及繁殖的鳥類)在此棲息,例如白頸鴉,以及大、小白鷺、池鷺和夜鷺等,都是米埔的常客。

黑尾塍鷸在梳理羽毛
白腰杓鷸
現時估計全球少於2,000隻白頸鴉;香港是牠們的第二個主要棲地
鷺鳥是常見的留鳥
小白鷺的嘴呈黑色,腳趾則呈黃色;在繁殖時期身體會長繁殖羽(飾羽)以吸引異性(留意最左側一隻的頭部)
專注的池鷺
潮漲後,水鳥便會散去
一群黑尾塍鷸鼓翼而起
牠們急衝後又飛降到另一處水邊停歇

雖然四月份已近觀鳥季的尾聲,但所見水鳥的數量仍多。從觀鳥屋的不同窗口,近處和遠方皆有不同品種的鳥類,部分愛獨自覓食,部分卻愛群集共處,牠們或在水中停歇,或群起而飛。一時之間,不知是觀鳥好,攝鳥好,還是辨鳥好。

這片濕地,猶如一所大型旅店,為路過或停留的鳥兒提供休息站。然而,這裡只是候鳥們的其中一個站點,牠們長途旅程所經過的的停棲地,只怕仍不斷因人類的活動而被侵蝕。

或者,我們無法確保別的國家或地區的候鳥的休息站不受破壞,但我們仍可繼續為在這航道往返的候鳥,為下一季度南來的鳥兒提供一個可靠而不受干擾的驛站。


參考資料:

  1. 香港觀鳥會。《香港鳥類圖鑑》。萬里書店。2010
  2.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自然保護區〉。2018
  3. 漁農自然護理署。〈埔拉姆薩爾濕地一般資料〉。2018
  4.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生物多樣性數據庫〉。2018
  5. The East Asian - Australasian Flyway Partnership。The Flyway。2018
  6. 許勝發。〈鷸鴴科鳥類辨識〉。《飛羽世界》。2009
  7.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Conservation of Black-faced Spoonbill (Platalea minor) in Hong Kong。Committee Paper NCSC 10/06。2006
  8. 香港觀鳥會。〈鴉的故事:香港仍常見,內地消失中〉。立場新聞。2017
  9.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的鳥類〉。2018



[以上內容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