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美麗的線

2021/09/21

A A A

我的行山日誌再添一筆新紀錄——小磨刀洲。

小磨刀洲、大磨刀洲和匙羹洲位處大嶼山東北部,附近一帶海域於2016年被劃作大小磨刀海岸公園。根據官方資料所述,海岸公園的設立目的是「保育中華白海豚及其棲息地,提升該水域的海洋及漁業資源」。這樣的願景,多麼動聽,多麼美好。

我們一行七人從屯門乘船出發,未幾卻發現不少垃圾在海上漂浮。混濁的空氣中,兩座龐然巨物漸漸顯現眼前——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和香港國際機場。

我不曾在野外見過中華白海豚,也天真的以為有機會在這次旅程中跟牠們遇上。那知船家卻語氣肯定的說:「呢度見唔到白海豚㗎!」事實上,在過去五年,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東北部出沒的數字,是徹底的零。雖然設立海岸公園的原意是保護白海豚的生境,但實際上當年卻是打著保護海洋環境的幌子,為減低港珠澳大橋所引起的環境爭議而作出的彌償措施。再說海岸公園是在工程完成之後才劃定,其時生態環境已經遭到破壞,根本於事無補。況且啊,工程的倡議者是路政署,執行環評條例的是環保署,球員是你,球証也是你,我們作為觀眾又能怎樣?

縱使白海豚不再來訪,但我們還是可以為這片大海減輕一點點負擔,七手八腳的清理了碼頭旁邊的垃圾。待退潮之時,我們沿著海岸線綑遊,可是,沿岸最引人注目卻是各式各樣的廢物。大量的即棄物品不在話下,日用品、漁業用具、衣物枕頭、頭盔、梳化、櫥窗人偶殘骸、按摩椅、雪櫃、大型輪胎,應有盡有,數之不盡。

我們的足跡,在地圖上劃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橢圓,可是海岸垃圾也是連綿不斷,伴隨著腳步堆積了整整一圈。與海洋廢物為伴的行程紀錄,牽連著一條令人心痛的線。

這麼一座海岸公園,海廢令白海豚無處容身,也無法吸引遊客到訪。它的「功能」,已隨著大橋落成而消失,公園只徒負虛名而已。不過啦,要擺脫現時半死不活的窘境也不是沒有辦法,政府可以乾脆將這個「海岸公園」正名為「海廢公園」,打正旗號以環境教育作招徠,藉此促進本地旅遊業發展。管理當局應為此設立遊覽路線,鼓勵各大旅行社舉辦海廢導賞團:先乘船遊覽公園內三小島,暢遊白海豚墓園;一睹殘害回歸吉祥物元凶港珠澳大橋和機場三跑;再登上小磨刀洲,先參觀海廢探知館,再沿著海廢步道進行環島遊,親身了解海岸垃圾多樣性;最後讓參加者隨意撿拾任何垃圾作遊園紀念品——好好利用這個反面教材,那它的意義定必遠勝於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海岸公園」。

話說回來,這次多得淨灘的戰友,才有機會踏足小磨刀洲。不經不覺,已跟他們進行了好幾次的淨灘活動。參與其中,猶如身陷戰場,跟海廢作戰,跟時間競賽。每次忙著撿拾、分類、統計、打包、搬運,幾個小時很快便已過去,根本沒太多餘暇思索。可是有時沉靜下來,稍稍抽身,就會發現,他們在撿拾的、數算的、拍攝的,全都是垃圾;彼此談論的話題也離不開海廢,而「樂趣」之一,就是撿到甚麼新奇的垃圾,就連在島上輕鬆的走一圈,也是在觀察垃圾的分布情況。踏實的為保護海洋而努力有其正向的積極意義,但想著想著,仍會感到一陣說不出的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