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無礙

郊野無礙

2018/03/25

A A A

去年起,邀請輪椅使用者一起到郊外試行路線,並著手製作無障礙郊遊專題。外出郊遊——這項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利,對不少輪椅使用者而言,卻是可望而不可即。

對於推廣無障礙郊遊,讀者的反應大多正面,部分行山人士則關注其引申的路徑鋪面問題,擔心此舉等同倡議將天然山徑水泥化。自己也是行山與自然愛好者,對於忽視環境倫理的山徑水泥化工程更是心痛惡絕。然而,我們主張的無障礙郊遊與保存天然山徑之間,卻不存在必然的矛盾。

首先,必須釐清一個觀念:水泥徑並非唯一可供輪椅使用的路面。無障礙通道講究路面的結實度與穩定度。水泥與瀝青雖是常用路面,但其他物料也具備此二條件。在歐、美、澳等地,都有使用非水泥物料作為郊外的無障礙通道的實例,當中包括木板、礫石、特制的木材纖維,以至天然沙土等,兼顧環境、功能與外觀。當然,部分路徑由同行者從旁協助使用為佳,而使用何種物料作鋪面,也需同時考慮該地的地理、氣候、建造及維護成本等因素。

縱觀香港郊野,林道(水塘周邊的寬闊水泥車道)的數量眾多,部分鄉村小徑亦已被蓋上水泥平整,連同已開發的地區,實已提供了相當多可用的道路資源。儘管因歷史或地理因素,這些路徑本身的設計,如坡度與寬度等均未達無障礙通道的標準,但若在事前做足行程準備工夫,輪椅使用者在親友的協助下仍可選擇部分路段嘗試郊遊,只是相關資訊不足而已。

郊野公園內,已相繼建設了家樂徑、自然教育徑、郊遊徑、戰地遺跡徑和越野單車徑等不同類型的路徑。各路徑的設立目的與提供的設施不盡相同,顧及了不同人士的喜好、能力和需要,而無障礙郊遊的概念也與之無異。現時,北潭涌與香港仔均設傷健樂園,園內相關的配套設施充足,惟最佳的無障礙設施並非只為身障者而設,而是讓長者、兒童及健全人士也可共同使用。再者,與自然環境的接觸,實毋需規限在特定的園區內,與大眾同享公共空間,方能達致傷健共融的目標。

至今,我們共探索了數條路線,當中遇上的最大難題不在於尋找適合的路面,而是個別的設施未能照顧到輪椅使用者的需要。最常見者是行人道與車道間的台階、欠缺無障礙通道的涼亭和觀景台、高度不當的解說牌,又或路線起迄點的交通配套設施等。若然政府各部門和公共運輸營辦者能加以配合,只要為個別地點的設施作些微改善,相信已能大大方便一眾輪椅使用者暢遊郊野。

此一主張,是期望發掘一些現有的可行路線,並將資料彙整,讓輪椅使用者及有關機構有所選擇,藉此鼓勵身障人士多外出遊玩,共同享受郊遊的樂趣。

為某一群體爭取應有的權益,並不等同必須剝奪他人的權利,更不是唯一的途徑。

[本文刊於香港01週報第102期《山臨城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