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官式行山 Tips

2015/06/10

A A A

迷路、被困、被圍、被消失的路線。我遇上的,你也可能會遇上。遠足以來,遇到不少行山人和事。這些經歷,雖說不上是經驗之談,卻可以與大家分享。如果大家需要一些正確的行山知識或遇上意外時穩妥的應變方法,可詳閱官方的〈遠足安全指引〉。那以下三千餘字就不用看下去了,講完。

好好,你對非官腔的文章興趣大一點。那以下的行山實況,可作為一些另類的參考。如果是行山老手,看看好了;行山新手的話,還是看看好了。

看不明白的指示牌
先來個看似是常識但卻又很常遇見的情況:有位山友在水牛山附近的路牌旁問道:「這個方向是前往某某地方的嗎?那裡有巴士可乘搭吧?」

假設地圖上有地點A-B-C-D,而C點另有山徑可退出至E;而你所計劃的路線是A-B-C。雖然D與E並非你將會經過的地點,但其實你也需要知道它們的位置,因途中的指示牌可能只會指出D的方向;或你可能需要在E點退出;而指示牌所標示的地點也不一定有交通公具可供乘搭。故此,計劃行程時應清楚周邊的路線、地點、方向與時間,以便確認方向,並在有需要時中途退出或改變行程。

路線難度有多難
剛剛開始行山時,深被紅石門的奇景吸引,決定由紅石門綑走岸邊至三椏涌。上網一查,此段行程約需2.5小時。是真是假也好,反正我就是信了。無知讓我低估了路線的難度,同時又高估自己的能力,結果我們差點被困(其實已被困,只是電話未能接收訊號,唯有自行逃出險境。詳見路線「火紅海岸」)。

筆者又經常參考一個行山Blog,其中一些被作者評為「有點崎嶇」的路線,對筆者來說,卻是非常困難。人家輕描淡寫的一句說話,足以弄得焦頭爛額。

別人做到的,自己能力未必可及。路線的難度評分與評價往往相當主觀,也沒有標準。再加上人家體能、經驗、年紀與訓練度等背景,往往造成極大的觀感差異,更別說外在因素如天氣等影響了。

其實在參考行山資料時,須認真作比較。其一是多參考幾篇資料互相參照,並留意遠足月份、天氣狀況與路況;其二是在參考某一作者的資料時,也同時比較作者對其他(而自己又走過的)路線的評語和自己的觀感,進一步衡量兩者能力的差異,當可獲得一個更具價值的參考。

此外,建議大家不妨看看那個綠甚麼洲的網站。據說網站作者的能力長期處於初階與專業之間,比上不足,比下有一點餘,能力大概屬中等,應該有點參考價值‧‧‧‧唔唔

地圖上消失的路線
現時在郊外遇上的山友,很多已利用網絡地圖或行山Apps,再配合GPS作輔助(另也有人手執街道圖或旅遊地圖,其弊處在此不贅)當然,這些工具的便利性與準確度有其公認的好處,惟筆者還是強烈建議以官方的郊遊地圖為主,其他類型的圖資為輔。

官方的郊遊地圖上資料的準確度非常高,一般遠足已非常足夠。資料諸如主徑、支徑、地圖資料牌、郊遊點、標距柱,以及地形和高度等細緻全面的資訊,既能有效地協助用家確定位置,對於了解本地郊區路線與地形環境更有莫大的裨益;而其資料也很少因老舊而過時,故官方的郊遊地圖是唯一筆者建議花錢購買的輔助工具。

在規劃路線時,要留意路線可能會橫跨兩個地區的郊遊地圖。至於一些山野小徑的大致路況(如路徑的清晰度、是否仍有跡可循),可參考網上的衛星地圖(注意只適用於沒被植物遮蓋的山徑,例如脊線上植物較稀疏的小徑);面對複雜的地形或路徑交錯的情況,不妨使用三維的衛星地圖,可更立體地了解地勢,同時也可模擬行程。有一回筆者便是利用這種網上工具協助計劃路線,順利地橫越地勢惡劣、路徑雜亂的青山腹地(詳見路線「青山腹地」)。另外在使用地圖與行進間,也要注意以下一些要點:

地圖上以虛線顯示的山徑,可能已日久蔓封,難以通行;即是顯示為實線者,除非是官方標示的指定行山徑,否則也有機會茂密難辨。此外,別忘了季節對路線與周遭景物的影響。例如在雨水較多的夏季,植物的生長速度會較快。有一回在二澳的鳳凰徑上,山徑給路旁高大的植物掩沒,讓人摸不清方向。唯有利用行山杖撥開長草,細察地上的路徑痕跡以辨別去路。又譬如有一次在馬尿河的迷糊地帶,按路線原是要循著小溪行進,卻差點因在旱季乾涸的河道而迷失方向。

闖些地圖上的不明顯小徑,需不時回頭默默記下來時路的特點,以便有需要時回頭退出。在分岔路口尤須加倍注意,因為前進與返回的方向與角度不同,所認知的也自不同。記得有一回在烏洲塘,更發現在地圖上原有的路線消失無蹤,反而另一個方向卻似有去路,在此情況下只好順著較可行的小徑行進。如須以繫在樹上的絲帶標記引路,則必須經常檢視與預定路線是否相符,如行進的大致方向及對照周邊的地形,切忌盲目跟從。

除了火紅海岸那次的經歷外,筆者幸運地已極少遇上迷路的情況。有好幾次在隱密的山徑中迷糊,其後都可確定為預訂的路線。只是這種狼狽穿林的情況,卻又被認定是迷路的一種,真鬱悶~~

裝備 vs 準備
裝備的事,是個無底深淵:初時要便宜實用;中期時要質素要耐用;後來要緊貼潮流;嗯嗯,原來還有更輕巧高級時尚的。結果是一屋子的裝備,真正滿意的卻沒多少。近年最滿意的是一雙輕巧的三摺式行山杖,也很欣賞某行山鞋快速鞋帶扣的設計。不過,這裡不賣廣告。

其實裝備也很視乎行山徑的類型、地勢、天氣,也視乎個人的體質技巧,以及能否配合個人需要。筆者曾在黃山看見一位穿西裝皮鞋的老兄,在結了冰的梯級上步履輕快地行走;也曾在蚺蛇尖遇見一位穿著普通運動鞋的老者,比一身遠足裝備的我還要輕鬆得多(極端例子啦,不過想起來超慚愧的)。

其實專業裝備沒甚麼不好,需要與否是另一回事。筆者曾用過的品牌不多,對於裝備沒有甚麼研究,沒有資格下判語。況且現在一對登山鞋也動輒過千(售價標高了還說有折扣,真想要罵),實在不忍心推薦。不同品牌的裝備在效能上雖然有分別,但至少筆者沒有感覺到非買不可的差異;虛榮感倒是有很大的差異。

那給一個基本裝備的建議可以了吧?這裡的資料可供參考。唔唔,大家似乎還不太滿意。好吧好吧,大家不妨以一般輕便舒適的運動裝束作開始,一雙跑步鞋和輕鬆的長袖衣物;行走路線的難度由淺入深。走多了,慢慢便會知道適合自己的裝備。

只能說,準備遠比裝備重要。

與野生動物Say 個Bye
與動物邂逅,是行山的必經階段;被惡狗恐嚇,也是穿村的必然過程。

狗分兩種:兇與不兇(呵呵,說笑而已)。這裡只說村狗與野狗。如果是由人飼養,負責看守村屋的村狗,一般都只會向你吠叫(好兇啊~~)。雖然牠們大都咬牙切齒,作勢欲撲,但牠們只是盡其職責,並無惡意。只要與村屋範圍保持距離,慢慢地走過便無礙。回想與村狗的不美麗邂逅,便記起約一年多前,筆者走經梅子林的一家村屋時,那隻村狗似是突然受驚,欲撲將過來。我們當時站定不動(當然心裡還是有點怕牠真的來咬),正思忖如何應對之際,一位村童及時將牠喝止。後來他解釋說那條狗曾被人用棍擊打,所以一見我們拿著行山杖便驚慌起來;又有一次,在高流灣遇上村狗攔路。好友假裝撿拾地上石子(大家切勿模仿),村狗們見狀便立即四散,似乎害怕慘痛的經歷又一次發生在自己身上。有時候狗狗們的過敏反應,說不定還真有點前因後果。

要是遇上野狗的話,便要加倍小心,牠們很有點欺善怕惡的味道,讓他覺得你帶有攻擊性或過於懦弱都不宜。我通常的方法是減慢速度,手持行山杖、傘子或樹枝等,使牠們有所顧忌,但千萬不要主動揮動攻擊,也不要直視或背向牠們。接著緩慢離開,一般都可全身而退。有一次我二人在北港路行山時遇著五、六條野狗在路中心大剌剌的坐著(真的是山頭霸王喇),便是靠這法子了。

要注意的是,即便惡狗向你衝來,也萬勿轉身逃跑(這個很難喲)。我敢保證,即使後果不更嚴重,那種感覺絕對比面向牠更為可怖 (因為我試過)。這種情形,我的方法是──乖乖站定,慢慢離去。我的經驗是(也可能是一廂情願),牠們一般都只會衝到面前,不會立刻便咬。待牠們冷靜下來,降低戒心後,你要走便走,牠們也不會多看你一眼(詳見「大石磨」路線)。

猴子在近年來讓筆者感到甚為困擾,即使在遠處安靜地走過,有時候也顯得不大友善,趨前擾人。香港的猴子好像特別貪吃:在假日的城門水塘,不時都會看見猴子們對對正在吃喝的郊遊人士虎視眈眈,更甚者更會趨前搶食(是偷搶,不是討吃)。除了飲品食物,牠們連大型超市的袋子都會認,都會搶(這家超市真厲害,連猴子都知道)。所以喇,切勿在猴子出沒的地點吃喝飲食及餵飼猴子,亦請將垃圾帶回市區棄置。

說到常見的大型野生動物,少不了野豬。牠們的體形與野性,總教人膽怯。某次在鹿頸遠足,就給一頭長逾一米的野豬路攔住了去路;另一次從大蚊山下走至赤徑的林中,踫見數頭小野豬在路旁嬉戲。這些小野豬身上的斑紋深淺相間,肥嘟嘟的很可愛,可牠們的老媽老爹就在附近。不一會即聽見右方林中粗重而野性的呼吸聲,似乎不怎麼高興。當時又不想沿路退出,只好使出對待野豬唯一招數──保持距離,以靜制動。通常牠們都會比你更不耐煩,先走一步。不過在這段期間,已害得我被無數惡蚊肆意叮咬(好癢~)‧‧‧‧

其實對野生動物,筆者都信守一句話(普通話來的):「慢慢走開,輕聲說Bye」,也不會主動攻擊或恫嚇野生動物。那蚊子呢?不好意思了,這個我毫不手軟,主動出擊!

呵欠,看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會有點睡意。快快總結:所有的行山資料只能作參考,事前準備功夫才是遠足安全之道呵。祝願各位山友旅途安全愉快。

囉嗦完畢,下課!~~呵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