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

大嶼山
LANTAU ISLAND
FAN LAU
分流炮台

A A A

分流位於大嶼山南端,原稱汾流。由於位處珠江河口,濁黃的河水與清澈的海水交匯,色澤變化明顯,故以分流名之。其岬角形似雞翼,又名雞翼角。分流半島的東南面有一座竹筍狀的巨巖,稱為石筍,故昔日分流村又稱為石筍村[1]

分流最著名的是其炮台及石圓環,它們都是極具歷史價值的法定古蹟。分流炮台又名雞翼角炮台、石筍炮台及大嶼山炮台。炮台位於分流半島的東南面,呈長方形,以花崗石及青磚建造,估計已有285年歷史[2]。昔日的船隻主要經分流或由鯉魚門前往廣東,故分流曾佔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3] 。石圓環是人工以天然石塊堆砌而成的橢圓狀結構,據推算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即距今約3,500年)的產物,並估計是用來作祭祀之用[2]

遊覽分流,可由石壁或大澳依照鳳凰徑的指示前往。如欲到訪炮台、石圓環及石筍,則須在分流西灣或東灣再接分流郊遊徑前往。

路線

大澳 二澳 煎魚灣 分流西灣 炮台 分流東灣 狗嶺涌 石壁







50 min 1 hr 20 min 30 min 10 min 1 hr 1 hr 15 min

需時5.5 hr
長度16.5 km
難度
景觀

行程

由大澳巴士站起步,轉進昔日鹽田旁的車道往南涌村,接上鳳凰徑第七段。沿著海傍小徑,經過番鬼塘村及牙鷹角,下降至二澳泥灘。在三澳新村轉泥徑至已開發的農地。在大路近盡處先左折,再在右方大石旁的小徑前進,踏上較狹窄的古石徑。沿較茂密的古道上走至根頭坳。

下降至煎魚灣,續走水泥徑,微升經過營地,再下走至分流西灣。在村中的支徑右走(左方為鳳凰徑)分流郊遊徑,走至沙灘的末端循石級上走,再接古道,遇支徑左走(右方小徑應可下走往天后廟)。在下一個支徑,循指示先右走前往石圓環,及後返回續循山徑走至炮台。

沿徑下走,經過石筍後到達分流東灣。在沙灘近末端位置,接石級上走看見地圖資料牌,即表示已接回鳳凰徑。

治著泥徑微升,繞行山腹徑,經過下降至狗嶺涌的路口後,跨溪上走至引水道。自此循引水道行走,在支路續左走(右方可下降至大浪灣),最後上升至石壁完成行程。

大澳昔日的盬田
大澳昔日的盬田
獅山
獅山
南涌村外的海岸
南涌村外的海岸
陽光明媚
陽光明媚
二澳的小渡頭
二澳的小渡頭
岸邊小徑視野廣闊
岸邊小徑視野廣闊
泥灘上的居中的一棵紅樹,就似是二澳群樹的領袖
泥灘上的居中的一棵紅樹,就似是二澳群樹的領袖
植物總會適應各種生存環境(左)細瘦的分流古道(中)自然界的赤紅色(右)
煎魚灣很寧靜,色彩卻很強烈
煎魚灣很寧靜,色彩卻很強烈
分流村的破屋,回歸自然
分流村的破屋,回歸自然
分流角,左下方是石圓環
分流角,左下方是石圓環
分流炮台東門
分流炮台東門
金黃的光線極配合古蹟的色調
金黃的光線極配合古蹟的色調
從這面看,石筍狀如蟹箝
從這面看,石筍狀如蟹箝
石筍一詞很貼切
石筍一詞很貼切
分流東灣
分流東灣
沙灘上的稀客
沙灘上的稀客
狗嶺涌的岬角
狗嶺涌的岬角
彩霞照耀沉悶的引水道
彩霞照耀沉悶的引水道

交通
起點
巴士 1 號 梅窩 - 大澳
(大澳下車)
45 min
巴士 11 號 東涌 - 大澳
(大澳下車)
50 min
終點
巴士 1。2 號 各區 - 梅窩
(石壁上車)
-
巴士 11。23 號 各區 - 東涌
(石壁上車)
-

補給

分流士多(營業時間不詳)。

退出

到達分流村後可沿鳳凰徑左走略過分流郊遊徑一段。

注意
總結

此路線沿著大嶼山南岸行走,路程雖長,但沿途勝景迭起,精彩不斷,是一道集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蹟的行山路線。

後感

「哇噢!」,這日天氣實在太好,也非常酷熱,所以先在大澳買了一支冰凍的紫背天葵才出發往二澳

早前有報導指二澳村民擬開闢該地復耕,但遭保育團體反對,村民後來豎立告示牌禁止遊人進村。我們來到二澳,只見大部分土地已夷為平地,並有一條寬闊道路,而在經過時工作人員或村民都沒加以阻攔,還指點方向。為免情況有變,我們匆匆循古道離開。

走過茂密的二澳後,由煎魚灣起風光不絕,「哇噢」的讚歎聲也不斷。西斜時分,陽光仍然猛烈,金黃的色調使分流炮台更具古意。沿郊遊徑拐個彎後,分流石筍驀地展現眼前,如從地殼破土而出,形態堅定。這巨巖佇立於半島東南面的山坡上,俯視東灣,難怪分流村也曾以此為名了。

這路線的上落差雖然不大,但走到後段時手臂已有輕微的麻痺感覺,有點中暑的跡象。想來一整天六個小時汗流都好像沒有停止過。最後一段的引水道,天已漸暗,正準備收拾相機離開,豈知竟又出現雲彩,真要了我這個好攝之徒的命。一輪喀嚓喀嚓之後,急步而走,趕緊在天黑前離去。

參考
  1. 漁農自然護理署:分流炮台解說牌。漁農自然護理署。2014
  2. 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法定古蹟》。古物古蹟辦事處。2014
  3. Armando M.Da Silva:Fan Lau and its Fort:An Histori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 8). 1968
日期2014/08/23
更新201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