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督 船灣下環湖|綠洲 Oasistrek

船灣下環湖

新界東北部
NORTHEAST N.T.
PLOVER COVE LOWER CIRCUIT
船灣下環湖

A A A

船灣下環湖的路線踏足昔日北岸七條鄉村。因船灣淡水湖建造工程,村民皆遷徙至大埔。每當淡水湖的水位下降至低處時,這些淹沒經年的村子復又重見天日,只是已不再是往日繁榮興盛的樣子。

路線

涌尾 泥塘角 橫嶺頭 橫嶺背 金竹排 大滘 小滘 鵝髻頂 長牌墩 白沙頭 大美督










50 min 30 min 30 min 30 min 30 min 25 min 50 min 2 hr 45 min

需時7 hr
長度19 km
難度
景觀

行程

路線於涌尾停車場作起點,越過澗口,便來到昔日涌尾村。村尾後方有明顯小徑,依小徑環湖走,很快便看見一繩索下引,但不用理會。沿徑切入林中,稍後上攀一小段斜坡,復又下走,期間需不時越過乾澗。再沿徑走好一段路,至一近岸澗口而出,便是泥塘角。在平坦廣闊的橫嶺頭村子行走至岬角,於破舊且不明顯的石砌路走進山坳,路段雖密但仍可辨。

循徑出走湖邊,需攀過斜坡才可達橫嶺背。村尾處沒有小徑可循,需綑走一段碎石坡至土寬地廣的金竹排。自此可踏平緩湖畔走至大滘。於岬角後方可往小滘,再經一稍險碎石坡至一內灣。在灣後近右方的密林尋覓纏有絲帶的乾澗。沿澗上走,至澗道收窄處左方有小路可出走至鵝髻頂。隨後便可接船灣淡水湖郊遊徑右轉往大美督。

涌尾(左)這是舊日的碼頭嗎?(中)橫嶺頭(右)
一片頹垣敗瓦(左)通往昔日的路(中)村間小徑(右)
被遺下的破瓷碗(左)保存完好的小徑(中)水塘湖畔(右)
小片青綠(左)枯木(中)樹木也一樣「人去樓空」(右)
金竹排(左)村徑以碎瓷片堆砌「一九五九年」的字樣(中)田基一角(右)
植物都在爭取短暫的機會(左)石磨(中)似是一些捕魚工具(右)

交通
起點
小巴 20R 大埔墟港鐵站 - 烏蛟騰
(涌尾下車)
20 min
巴士 275R (假日) 大埔墟港鐵站 - 烏蛟騰
(涌尾下車)
25 min
終點
小巴 20C 大美督 - 大埔墟港鐵站
(大美督上車)
20 min
巴士 75K 大美督 - 大埔墟港鐵站
(大美督上車)
30 min
巴士 275R (假日) 烏蛟騰 - 大埔墟港鐵站
(大美督上車)
30 min

補給無補給點
退出無退出點
注意
總結

船灣下環湖是一條極具特色而又富挑戰性的路線。踏足時隱時現的村路,細數昔日興盛與現今的荒蕪。如果到訪時節稍晚一點,讓植物長出嫩葉,或可看見青蔥一片的清新景象。

後感

心儀船灣下環湖路線已久,為了這個地圖也沒有顯示的行程,老老實實的做了不少功課。早一天反覆鑽研四篇網上的資料,翌日便出發。我們一行三人,從涌尾起始沿湖邊走,治途有不少岔路下引至岸邊,的確很「引誘」。幸好都沒有走錯了路,順利抵達泥塘角。從網上資料得悉橫嶺頭及橫嶺背間的山坳有一界碑,然而當我們走至此處時只見一石塊倒臥地上,卻沒有餘暇翻開查察一下。

及後走過了小滘,到得一個內灣,估計應是時候覓澗離開湖岸。可是橫豎看都不像有溪流入湖的痕跡,而內灣盡處卻有新束的絲帶,心想莫非還要再繞走一灣?可我們尋找良久,都覓不得去路。再推敲手上資料,地點是錯不了。此時仰頭看見遊人站於上方鵝髻頂,暗歎功虧一簣。可幸天色尚早,再前往密林處查看,繼續尋找「疑似」溪澗。瞥見絲帶數條繫於樹上,隱隱然曾有遊人路過此地。這澗道乾涸,似是經年沒有水流。我們試著由此上攀,由絲帶間歇引路,最後在叢莽中掙扎一番,終抵鵝髻頂,順著船灣淡水湖郊遊徑回程去了。

船灣海西北至北岸原有多條村落,由西至北,依次為涌背、散頭窰[1]、涌尾、泥塘角、橫嶺頭、橫嶺背(或稱橫嶺咀、大龍或大峒)[2]、金竹排、大滘和小滘,共計九村。現時新界東北郊區地圖仍顯示這些地名。這些村落多是以其地理位置或植物命名:涌背(河溪的另一邊);涌尾(河溪的出處);橫嶺頭(橫嶺主峰之下);橫嶺背(橫嶺主峰之背)、金竹排(廣植黃竹而近海濱)、大滘(大海灣)和小滘(小海灣)[3]

據舊書所述,當中六村在60年代合共約有670名村民[4]。在一項1968年的研究顯示,若把那些居住在村外的村民計算在內,人數更超過一千[5],確實人數眾多。這些村民以捕漁、務農或採集帶子維生[5]。此外,金竹排村後亦曾開發數個山洞以採鐵礦。而泥塘角與大滘曾各有一所學校,分別名為公立育群學校和三光公立小學[6]。筆者在書中看見一幅橫嶺頭照片,村前一片田地,對外是靜美的海灘,右方仰頭是八仙嶺仙姑峰,依山傍水,實在風景如畫。

在60年代,由於興建船灣淡水湖,令海水上漲,村民都遷徙至大埔墟,建立六鄉(陸鄉)新村。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前述西北岸已有九村,為何遷徙的只有六村?既然這些村落相鄰,地理位置相若,理應同受水淹的影響。有一種解說是由於泥塘角只有一所學校,而橫嶺頭與橫嶺背行政合一,人口被視作一村統計[4]。其他資料則顯示六村人口也有別種計算法,如將金竹排與大龍、或橫嶺頭與泥塘角合一統計[2]。然而散頭窰卻沒有其他資料可供考究。

直至1966年的搬遷統計中[2],始有與現在一般所指六鄉相同的名稱,即涌背、涌尾、橫嶺頭、金竹排、大滘和小滘[5]。當年搬遷的人口總數為1150人,共145家。

參考
  1. 介子:〈東北區域面面觀〉‧《野外雜誌》。1976-1977
  2. 黃永豪:〈第十章:走進都市:船灣與船灣淡水湖〉。《大埔傳統與文物》大埔區議會。2008
  3. 漁農自然護理署:美督家樂徑解說牌。漁農自然護理署。2009
  4. 朱維德:《香港掌故 3》。金陵出版社。1994
  5. 蕭國健:《大埔風物志》。大埔區議會。2007
  6. 朱維德:《香港舊景掌故新談(一)》。香港自然探索學會。2007
日期2008/03/21
更新201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