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涌

大嶼山
LANTAU ISLAND
TUNG CHUNG
東涌行山路線

A A A

東涌位於大嶼山北岸中央,北臨東涌灣,南枕薄刀屻與石獅山。由於東涌位處河口,故名「涌」。明朝《粵大記》(1577-1595年)的海防圖曾將東涌標記為「東西涌」;《廣東海防匯覽》(1836年)則分別將之標示作「東涌口」和「西涌口」。1990年代,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開始興建,東涌亦隨之發展,成為今日的東涌新市鎮。

馬灣涌村位於東涌逸東邨以北的東涌灣畔,曾是東涌舊墟。據說在唐代已開始有人聚居,後來發展成小漁村,該村現時仍保留不少棚屋。馬灣涌附近有不少名勝古蹟,包括侯王宮和東涌小炮台。

東涌侯王宮(侯王廟)座落於沙咀頭,是大嶼山兩座現存供奉宋末侯王楊亮節的廟宇之一。廟內懸掛著一口古鐘,鐘上刻鑄「清乾隆三十年」等字,一般相信該廟建於1765年。東涌侯王宮分別於1870、1910、1962及1993年重修,最近的三次重修均有碑刻記載。該廟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東涌小炮台位於馬灣涌舊東涌碼頭以東的山坡上。據《廣東通志》記載,東涌南面的石獅山山麓曾建有兩座炮台。清嘉慶年間,海寇活動猖獗,英人威脅日增。當時大澳雖設守軍,惟兵員緊缺,而分流炮台(舊稱「雞翼砲台」)亦離大澳甚遠。考慮到大嶼山僅東涌口及大澳可供船隻停泊,兩廣總督於1817年(嘉慶22年)下令於石獅山山麓建造兩座小炮台,以加強海防能力。

該通志記述:「大嶼山東涌口石獅腳砲台,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總督臣將攸銛、阮元先後題准部咨建築。」又「嘉慶二十年,總督蔣攸銛、阮元先後題准部咨,委後補知府彭昭麟,會同新安縣于東涌口建汛房八間,又于東涌口石獅山腳,建炮臺二座,兵房七間,火藥局一間⋯⋯」當時的石獅山炮台由一名軍官(把總)及三十名士兵駐守。

炮台於1980年被發現,當時僅餘殘缺圍牆。據當地居民所述,昔年馬灣涌橋曾經塌毀,地塘仔的僧人曾於炮台的圍牆取石修橋。炮台牆垣以花崗岩建造,牆角有一平台可放置大炮,故相信為前述兩座小炮台之一。炮台其後進行復修,為免與東涌炮台混淆,故稱「東涌小炮台」,並於1983年列為法定古蹟。

東涌炮台位於東涌上嶺皮村和下嶺皮村之間,在清代曾稱作「東涌所城」,又名「東涌寨城」,是大鵬協右營的水師總部(按:左營位於大鵬所城,即今深圳大鵬)。炮台長約80米、闊約70米,圍牆高約3米,由大型的花崗岩條建造。其東、西和北面設三度拱門,門上石額分別提上「接秀」、「聯庚」和「拱辰」字樣。北門(正門)的石額左右兩側均刻有小字(按:岩石受嚴重風化,現時字跡已無法辨認),及後字跡被拓出,內容如下:

石額左側:

督造守備何駿龍
石額右側:
道光十二年歲次壬辰 兩廣總督部李鴻賓 巡撫廣東部院朱桂楨 水師提督軍門李增階 奏准籌款建造

由該數行小字推斷,炮台應建於1832年(道光十二年)。

現時炮台北面的主牆上仍擺放著六門古炮,左垣兩門,右垣兩門。古炮炮身均刻有鑄文。當中兩門大炮因受風雨侵蝕,字跡無從辨認。另外兩門則有相同鑄文:

重二千斤,欽命清將軍弈,參議大臣齊,太子少保總督都堂祈,兵部侍郎廣東巡撫部院梁,代理佛山同知劉,海豐縣承即補縣昌監造。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吉日,砲匠李陳霍造。

餘下兩門的鑄文分別如下:

嘉慶十四年八月吉日鑄造,靖字第八十號,一千斤砲一位,匠頭萬盛爐鑄造。

嘉慶十年五月造,重一千二百斤。

學者推斷該六門古炮並非為此炮台而鑄造,而是從外地搬移至此,原因綜合有三。一者是兩門古炮鑄造年份早於炮台的建造時期。二者若寨城為扼守海上要道而建,理應設於海濱;而炮台位置離岸一千多米,已超逾當時火炮射程。三者,據英政府文件顯示,新界南約理民府曾於1917年拍賣57門取自東涌一帶的古炮,而在1918年的行政報告書中,亦記錄了的售賣古炮的相關收入,並將6門古炮設置於「舊衙門」的圍牆上,即當時的東涌警署。

1898年,在清政府將新界租借予英國後,東涌炮台曾用作警署,其後亦先後用作華英中學校舍、東涌鄉事委員會及東涌公立學校校址。在日佔時期,炮台更一度被日軍佔據。1979年,東涌炮台被列為法定古蹟,當局在1988年為炮台進行全面復修以恢復舊貌,並設立展覽館。

東涌北面為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赤鱲角原為境內第三大島嶼,曾作「赤鱲洲」、「赤瀝角」及「赤剌角島」。「赤鱲角」一名來源有二,一說是其島形如鱲魚,另一說是此島荒涼多石,光禿有如人體赤露上身,「打大赤肋」,故有「赤鱲」(赤肋)一名。據考古資料顯示,新石器時代中期已有先民在該島活動,島上的虎地灣、深灣、過路灣、長沙移欄和大坪埔亦曾有人聚居。當時居民主要以耕作及採石為生。島上採石場所開採的花崗岩,曾外銷至廣州,亦有說東涌炮台的花崗岩也可能取材自赤鱲角。此外,島上亦建有赤立角公立學校外及天后廟。該天后廟建於道光三年(1823年),整座廟宇包括屋頂內層、立柱、門牆和地板等皆以花崗岩建造。

赤鱲角曾出土大量文物,包括在深灣村發現的20多座唐代灰窰遺跡,以及蝦螺灣的13座元代的鑄爐遺跡。1960年代初,考古人員亦在虎地灣發現灰窰,經推斷後相信其建於唐代(618 - 907年)。該灰窰為一座殼灰窰,利用高溫燃燒蠔殼及貝殼成製成灰,用作建築、修補船殼及使容器防漏等用途。

1990年代,赤鱲角因興建新機場被移平,部分居民被遷徙至東涌黃龍坑的赤鱲角新村;整座石廟連同廟前六條遺留下來的石柱亦同時被搬遷至上址;而虎地灣的灰窰遺跡則在1991年搬移至東涌小炮台側。

路線

東涌市 灰窰 東涌小炮台 馬灣涌 侯王宮 東涌炮台 石廟 東涌市







15 min 30 min 10 min 20 min 20 min

需時2 hr
長度7.5 km
難度
景觀

行程

由東涌市起步,先走達東路,再橫過順東路。踏水泥梯級上走小山崗。經過涼亭後再下降至東涌道北。由此右轉,先後探遊灰窰和東涌小炮台。再沿路下降至東涌舊碼頭,跨寶安橋至馬灣涌村。沿逸東邨西面的行人徑行走,接田間小路,再經河口轉踏水泥小徑往侯王宮。

及後沿路折返,再踏行人天橋橫過裕東路,走至東涌炮台。沿城牆繞行炮台一圈後,沿順東路東行,右轉經黃龍坑道至赤鱲角新村的石廟。折返至路口後,先後經松仁路、裕東路及順東路走回東涌市中心。

面向東涌灣的東涌小炮台
面向東涌灣的東涌小炮台
石牆狀況頗為完好
石牆狀況頗為完好
用作放置大炮的平台
用作放置大炮的平台
唐代灰窰
唐代灰窰
彌勒山
彌勒山
馬灣涌
馬灣涌
可能是馬灣涌的舊橋
可能是馬灣涌的舊橋
東涌侯王宮
東涌侯王宮
侯王宮內的大鐘
侯王宮內的大鐘
東涌炮台正門
東涌炮台正門
圍牆
圍牆
以花崗石築砌
以花崗石築砌
小石室明顯經修葺
小石室明顯經修葺
古城新樓
古城新樓
走過石階
走過石階
古炮
古炮
1809年鑄造之大炮
1809年鑄造之大炮
瞄準了
瞄準了
牆下
牆下
石門
石門
鱲角新村石廟
鱲角新村石廟
這座廟宇是香港現存的唯一石廟
這座廟宇是香港現存的唯一石廟
石造門鉸
石造門鉸

交通
起點
城巴。龍運 各區 - 機場
(東涌市下車)
-
港鐵 各區 - 東涌
(東涌站下車)
-
終點
同上

補給
退出

行程鄰近市區,可隨時往逸東邨或裕東路乘車或步行至東涌市中心。

注意

東涌炮台圍牆甚高,行走時需小心安全。

總結

遊走東涌市區,探遊炮台、古窰和石廟,追根尋源,是一趟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蹟之旅。

後感

撰寫這一類和歷史相關的文章,需要莫大的決心。一來資料繁多,整理需時;二來探查歷史,追本尋源,往往一發不可收拾。

此行程以古蹟為主,走來相當有趣味。東涌小炮台只餘殘垣,據說曾有僧人在此取石修補塌毀的馬灣涌橋。現時馬灣涌寶安橋旁尚見一道殘缺石橋,未知是否相關。

小炮台側的唐代灰窰已被欄網保護。對於古蹟被圍封,向來不以為然(可參閱《風火山林月刊》第34期專欄〈封不掉的執念〉)。隔著欄網,莫說拍照留念,就連觀賞的興味也大減。無奈之下,只好從圍網底下覓一缺口拍攝作記錄。

侯王宮內的古鐘鑄滿文字,但部分刻字靠近牆壁,難以細看,負責看守的大姐也趕住收工,只能匆匆一遊。

東涌炮台最令我驚喜。它的完整結構固然是復修後的成果,但以此想像寨城原有規模和面貌,仍感宏偉壯觀。最可喜的是能夠在圍牆上漫步一圈,撫看古炮鑄文。從城牆垣上眺望高樓,新舊對撞,別有一番味道。可惜展館因疫情而暫時關閉,無緣入內參觀。

赤鱲角新村的石廟無疑是一件文化藝術品。一樑一柱一門一鉸皆就地取材,以岩石打造,可謂匠心與工藝的極致表現。

參考
  1. 郭棐:《粵大記》。1577-1595
  2. 盧坤、鄧廷楨:《廣東海防彙覽》。1836
  3. 筏可大和尚(釋明慧[編]):《大嶼山誌》。寶蓮禪寺。1958
  4. 蕭國健:《清代香港之海防與古疊》。顯朝書室。1982
  5. 司馬龍:《新界滄桑話鄉情》。三聯書店。1990
  6. 朱維德:《舊貌新顏話香江》。明報出版社。1998
  7. 呂烈:《大嶼山》。三聯書店。2002
  8. 黃佩佳(沈思[編])。《新界風土名勝大觀》。商務印書館。2016
  9. 陳天權:《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新界離島篇》。明報出版社。2014
  10. 香港史學會:《文物古蹟中的香港史 I》。中華書局。2014
  11. 古物古蹟辦事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東涌懷古〉單張。年份不詳
  12. 古物古蹟辦事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東涌古蹟〉單張。年份不詳
  13. 蘇萬興:大嶼山東涌小炮台。《坐言集》。2021(檢索)
  14. 蘇萬興:大嶼山東涌炮台。《坐言集》。2021(檢索)
  15. J. L. Cranmer-Byng.:An Old Fort at Tung Chung on Lantao Island。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3)。1963
  16. James Hayes:The Tung Chung Fort。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4)。1964
  17. James Hayes:The Tung Chung Fort (Lantau Island, Hong Kong)。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8)。1968
  18. Antony Siu Kwok Kin:The Cannons on the Wall of the Tung Chung Fort。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18)。1978
  19. Antony Siu Kwok Kin:A Study of Ching Forts on Lantau Island。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19)。1979
  20. Antony Siu Kwok Kin:More about the Tung Chung Fort。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22)。1982
  21.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Auction Sale of 57 old iron cannon at Tung Chung, Lantao Island。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1917
  22.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Administrative Report。1918
  23. James Chan:Chu Lu Kuk / Chek Lap Kok Island Granite Quarry – early 19th century to 1960s?。The Industrial History of Hong Kong Group。2014
  24. 溫詩:〈東涌炮台〉。2015
  25. 古物古蹟辦事處:〈赤鱲角島歷史源流〉。2021(檢索)
  26. 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法定古蹟。2021(檢索)
  27. 政府檔案處:1978年的東涌炮台。2021(檢索)
  28. 漁農自然護理署、離島區議會:「離島自然歷史徑 - 昂坪發大澳段」解說牌。年份不詳
地圖
日期2021/03/27
更新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