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for the Year 1902〉文件顯示,當局在築建水塘時在其周圍竪立了界石。這些界石建於1902年,目的是劃定水塘的集水區和長沙灣對上的取水口的範圍。另據1911年工務局的文件顯示,界石共有32座。
九龍水塘界石以水泥建造,呈四方柱形,頂部近錐形,高約一米。其側面刻有「K.W.W. 1902 No. X」字樣,當中的K.W.W.代表Kowloon Water Works,並按次序編號;刻字一側面向集水區外。2010年水務署曾為此進行實地勘查,並記錄了部分界石位置,其後也有市民發現部分界石。直至現時為止,共記錄到23座界石:1號和2號位於畢架山;6號位於琵琶山;餘下的位於金山、九龍水塘及石梨貝水塘一帶。其中1號界石已經倒塌,而3、4、5、7、8、15、18、31及32號界石仍未被發現。
起點 | 路線 | 需時 |
小巴 72 號 | 又一城 - 宏景花園 (天馬苑金竹里下車) |
- |
小巴 73 號 | 又一城 - 慈雲山中心 (天馬苑金竹里下車) |
- |
終點 | 路線 | 需時 |
巴士 72 號 | 長沙灣 - 太和 (大埔道眺望處上車) |
- |
巴士 81 號 | 佐敦 - 禾輋 (大埔道眺望處上車) |
- |
地點 | 天馬苑 | › | 九龍坳 | › | 畢架山 | › | 琵琶山 |
時間 | 2.5 小時 | ||||||
› | 石梨貝水塘 | › | 金山 | › | 金山路 | › | |
30 分鐘 | 1 小時 15 分 | 45 分鐘 | |||||
大埔公路 | |||||||
素來沒有「kill 標」的習慣,但總覺九龍水塘界石相當特別。或者是年紀大了,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猶記得幾年前在琵琶山頂見過6號界石(姑且叫它做「6 號仔」吧),但當時也不在意。界石上標刻了1902這個年份,比維城界石的1903年還要早。
其實早於2007,有山友已在上山下海俱樂部的論壇上討論過這些界石。網上找尋到的所有資料,包括水務署的官方資料和講座分享,都聲稱界石共有30座。後來我再翻查政府的舊欄案,才發現原來當時共豎立了32座,而且花費$576去建造。於是隨即去信水務署告知有關資料。此外,水務署曾揣測英方竪立這些界石是為了「留後著」,因在《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下新界始終有歸還的一天,但所指為何則語焉不詳。
不少訪遊界石的行程,都會由6號仔開始,因為1號跟2號仔位處畢架山(3、4、5號仍未被發現),跟其他位處九龍水塘一帶的界石仍有相當距離,如要同遊1號和2號,差不多要多走近5公里。但我比較貪心好玩,仍屬意一次過走訪所有已知界石。多得水務署和其他山友的詳盡資料,才能計劃好這條全程約16公里的路線,但後來才發現低估了它的難度。
這天邀得《風火山林》月刊主編同行。早上下了一場雨,令濕度上升;途中有好些路段並不清晰,有些則路面鬆散,急升急降的路段也是不少;再加上一度迷路,走到金山山頂(16號仔所在)時已頗感疲累。雖然餘下的路程不算太過迂迴,但走來也很吃力。幸好末段那幾座界石就立於路旁,最終也能夠順利完成。
目前尚有多幾座界石未被發現,但相信在山友的共同努力下,將來可望陸續填補這些空白。現時23座界石的狀況各有不同:1號仔雖已經倒塌,考慮到地勢和其重量,估計與原來位置也相去不遠;19號位處晨運園地,被髹上了奇怪的白色和綠色油漆;其餘的柱身的物料則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剝落,刻字漸見模糊,甚至已不復見。最感可惜的大概是金山山頂那一座吧。對照其他界石,那一座的頂部明顯給削走,矮了一截,K.W.W.的刻字又被填平,整座界石又被塗上漆油,另外也被提上「金山」二字。
一如香港的其他界石,九龍水塘界石仍未獲古蹟辦評級。他日若有工程進行,負責人又不知就裡,說不定又再發生界石失蹤事件,只望水務署日後可密切監察其狀況,令所有界石得以好好保存。